原研哉——日本設計大師

原研哉 [1] (Kenya Hara),1958年06月11日出生于日本,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、日本設計中心的代表、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,無印良品(MUJI)藝術總監。
設計領域泛于長野冬季奧運開、閉幕式節的節目紀念冊和2005年愛知縣萬國博覽會的文宣設計中,工作室業務范圍包括有海報、包裝、推廣項目與活動計劃等整體設計工作。伊勢丹、味之素、竹尾花紙、米其林車胎、華高萊內衣與歷家威士忌酒等。

他的設計師視野與觀點

他以一雙無視外部世界飛速發展變化的眼睛面對“日常生活”,以謙虛但同時尖銳的目光尋找其設計被需要的所在,并將自己的意圖精確地安置在能夠被賦予生命的地方。當我們的日常生活正在越來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時,他敏銳地感知到了設計的征候和跡象,并且自覺自主地挑戰其中的未知領域。他的設計作品顯現出來的不落陳規的清新,在于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并在其中進行設計。在這樣的態度下,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范疇,在他所經歷之處,嶄新的地平線不停地被發現和拓展。
原研哉往往能夠透徹地消化身邊環境帶來的訊息,再將這些無形的訊息轉化為大眾所能明白的、看得見的影像,這一種能力不是一般的設計師所擁有的。
原研哉說:我是一個設計師,可是設計師不代表是一個很會設計的人,而是一個保持設計概念來過生活的人、活下去的人。就似是一個園子里收拾整理的園丁一樣,我每天都在設計園子里做設計的果實,所以不論是設計一件好的產品、或是整理設計的概念、思考設計的本質、抑或以寫作去傳播設計理論,都是一個設計師必須要做的工作。
我們在強調團隊的使命及共性的時候,團隊個體的使命及思考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勵。
做設計不應該只看短期反應,而著眼于長遠的教育性理想:若每一個設計師都有這一種追求,市場的品味、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,社會了解設計意義的所在,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揮。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。
世界化的設計,在原研哉心目中,是不存在的、是不合邏輯的:“日本的設計就永遠是日本的設計。就以MUJI為例,永遠都不會由一個日本品牌變成世界品牌。總共6000多個項目的MUJI,都是由當地擁有共通語言的設計師,以當地人的生活模式及習慣為基礎而完成的設計。作為一個有悠久設計歷史的國家,我們并不熱衷于成為全球化的一分子,過分單純化的普及是我們必須努力避免的。

他在他的著作《設計中的設計》中曾說“將已知事物陌生化,更是一種創造”,就像一個杯子是用來盛水的,追逐它的本源目的,才不會被現行的構造和趨勢所禁錮,只要你設計的物品可以盛水就可稱為杯子,這樣你的思維才會更加活躍。他所推崇的就是RE-DESIGN。“RE-DESIGN”這個詞的意義,簡單地說就是“重新設計”,就是重新面對自己身邊的日常生活事物,從這些為我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尋求現代設計的真諦,給日常生活用品賦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興趣的課題。對我來說,從“無”開始固然是一種創造,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變得陌生則更加是一種創造,而且更具挑戰性。“RE-DESIGN”這個詞,也包含了把社會中人們共有的、熟知的事物進行再認識的意義。也就是說,在“日用品”這個題目的設定中,不去盲目追求那些奇異的事物,而是從人們所“共有”的物品中來提取價值,用最自然、最合適的方法來重新審視“設計”這個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