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研哉——日本設計大師(2)

原研哉設計領域:

原研哉工作室業務范圍包括有海報、包裝、推廣項目與活動計劃等整體設計工作。伊勢丹、味之素、竹尾花紙、米其林車胎、華高萊內衣與歷家威士忌酒等,都是他的客戶。他認為自己是位傳達設計師,他包裝設計不只關心促銷功能,而重點在如何以適當的信息,使消費者了解產品的特質。使消費者了解產品的特質。

無印良品:原研哉于2002年加入了無印良品的工作后,除了商品的開發計劃以外,還必須同時進行將商品傳達給社會大眾的溝通計劃。

對于MUJI,很多人都抱著一種既喜愛又疑惑的態度。原研哉說:“MUJI這個名字已經存在了一定的時間,大眾對MUJI的印象已經確立下來了,也就很難擺脫‘品牌’這個包袱。但我仍然會說,MUJI不是一個品牌。因為MUJI沒有刻意營造自己的人氣。一般品牌的做法是,用力把品牌的名氣推高,然后讓被吸引到的人愿意用比較高的價錢去購買他們的商品。”
淺褐色是MUJI的標準色。原來當制造紙張之時,若將漂白紙漿的程序減去,成品就是自然的淺褐色;將這一個環保的概念徹底實行,就成為了MUJI獨有的美學智慧。“MUJI一向的經營理念是,將產品的生產(素材以及過程)合理化。我們追求的是‘聰明的價格’,而不是最低的價格。所以說,我們不會只用最便宜的材料,也不會省掉必要的工序。當然,將貨品銷往外地,成本與價格也會相應增加。”做設計不能只看短期商業反應,而應著眼于長遠的教育性理想;如果每一個設計師都有這樣一種追求,市場的品位、對設計的感受性就會不斷地提升。社會了解了設計的意義所在,設計師才會有更大的發揮。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,原研哉相信好設計會為社會環境帶來良好的影響。
很多人都認為原研哉不是個前沿的平面設計師,而是一個實踐及研究不同設計理論的社會學家。而原研哉的好友兼工作伙伴深澤直人就有這樣的說法:“原研哉做的,是在修正現存的設計概念,將設計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。原研哉的過人之處,是在于他精準的洞察力。他往往能透徹地消化身邊環境帶來的信息,再將這些無形的信息轉化成為大眾所能明白的、看得見的圖像,這不是一般設計師所擁有的能力。”對于各界的美言,原研哉說:“我是一個設計師,可是設計師不代表是一個很會設計的人,而應該是一個抱設計理想來生活、來活下去的人。就好像一個在園子里收拾整理的園丁,我每天都在進行概念設計、思考設計的本質、抑或以寫作去傳播設計理論,這些都是一個設計師必須做好的工作。”
無印良品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極簡。它的產品拿掉了商標,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,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,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。除了店面招牌和紙袋上的標識之外,在所有無印良品商品上,顧客很難找到其品牌標記。在無印良品專賣店里,除了紅色的“MUJI”方框,顧客幾乎看不到任何鮮艷的顏色,大多數產品的主色調都是白色、米色、藍色或黑色。
有人認為,與其說無印良品是一個品牌,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的哲學。它不強調所謂的流行,而是以平實的價格將還原了商品價值的真實意義,并在似有若無的設計中,將產品升華至文化層面。如今,無印良品的產品種類已達到6000種左右,國際著名的財經雜志《福布斯》,也曾經將它評為全球最佳中型企業。
他的設計經歷:
於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的開、閉幕式手冊與2005年愛知萬國博覽會的宣傳案中,展現起源自日本傳統文化的設計理念。
2000年,擔任「RE-DESIGN(21世紀日常用品再設計)」策展人。
以「只保留機能,不保留形體,探索設計的本質」為訴求,獲得極大的好評與回響。不但受邀世界巡展,部分設計亦被收入為日本高中美術教材,成為重要的教育資產。
2004年,擔任「HAPTIC(使觸覺愉悅)」策展人。
旨在讓「感官」重新被發現,設計師應先不要急著畫草圖,而是先想想使用者的「感受」。他表示:「現代科技愈便利後,感官就愈退化。我們可能已經不太會寫字,不會計算,不會削蘋果,連封信也寫不出來……我希望設計能幫助人尋回感官的記憶。」
2001年至今,擔任無印良品設計總監。
帶領MUJI發展出“這樣就好”、“MUJI=虛無的容器(Emptiness)”,以及“人不一定要追求名牌,而是自己所要的生活方式,回歸單純、自然”的品牌形象。